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国产成人久久777777-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黨群工作 > 學習園地

【團結奮斗二十大】馬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

時間:2022-11-04 10:00:52        閱讀量:2682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xù)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高處、想在深處、謀在新處、干在實處,形成了科學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系統(tǒng)梳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從學理上弄清楚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對于不斷提高看家本領、提升政治意識、增強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立場觀點方法的豐富內涵

“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要從立場觀點方法高度把握其作為科學體系的一脈相承的靈魂和原則,最關鍵的是要牢牢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tǒng)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個基本點,將之作為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深刻依據(jù)原則。仔細分析,“六個堅持”有不同側重:“堅持人民至上”主要強調價值論,“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胸懷天下”主要強調認識論,“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tǒng)觀念”主要強調方法論。正因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談到“六個堅持”后強調“站穩(wěn)人民立場……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提供科學思想方法”,分別對應的是立場觀點方法。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

立場是指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由此而持的態(tài)度。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哲學黨性的體現(xiàn)。“堅持人民至上”深刻體現(xiàn)了貫穿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基本態(tài)度和價值訴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共出現(xiàn)177次,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集中人民智慧”。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文簡稱“新時代”)十年來,黨中央從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發(fā),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人民至上成為鮮明的價值主線。

根本立場決定其他立場。在人民至上這一根本立場上,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xiàn)的中國立場、實踐立場、戰(zhàn)略立場、全局立場、長遠立場等更多立場,就融會貫通了。例如,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道路等,蘊含著深刻的中國邏輯。這既是指與中國實踐、中國理論、中國價值直接統(tǒng)一的立場觀點,也是指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相關聯(lián)的思維方式和理論品格。仔細分析,中國立場是建立在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上,“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思想立場,本質上還是人民立場。另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堅持胸懷天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并非抽象的人類立場,而是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依然是人民立場的體現(xiàn)。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觀點

觀點是從認識層面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包括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看法。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觀點體系,既包括新時代提出的處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層面的認識觀點,也包括實踐中形成的具體觀點以及蘊含其中的哲學觀點。這些觀點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屬于立足中國的觀點、放眼世界的觀點、守正創(chuàng)新的觀點,深刻反映了“六個堅持”中“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胸懷天下”的內在要求。

以新時代以來形成的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論觀點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時,特別強調了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fā)展觀、矛盾觀五個哲學觀點。可以說,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觀點,體現(xiàn)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

具體來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觀是基于新時代具有新歷史特點的偉大實踐,以中國實際為基點、以頂層設計和統(tǒng)籌謀劃為指引、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真抓實干而形成的實踐認識和路徑方法。群眾觀是立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基點,從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就是經濟等出發(fā),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形成的為人民謀幸福的觀點,包括人民主體觀、人民需求觀、人民利益觀、人民奮斗觀、人民創(chuàng)造觀、人民素質觀。階級觀是從鞏固黨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而使用的科學觀點。新時代堅持階級觀,不是提倡階級斗爭,而是在偉大斗爭中為群眾謀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還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fā)展趨勢和命運”。發(fā)展觀是黨和國家以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方向、以戰(zhàn)略思維謀劃發(fā)展,在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中形成的哲學認識,包含著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認識論和轉危為機的辯證法。矛盾觀體現(xiàn)了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分析各種不同矛盾,直面、管控和化解矛盾,緊扣矛盾推動發(fā)展的認識觀點。掌握了上述哲學觀點,有助于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觀點體系,最終目的是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方法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方法就是世界觀的應用,回答了“怎么辦”的問題。毛澤東曾形象地把方法比喻為過河的“橋”和“船”。“我們不但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在方法層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實事求是、提高思維能力、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重視調查研究、發(fā)揚釘釘子精神、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形成了系統(tǒng)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tǒng)觀念”是對方法論的深刻總結。確立科學的方法論,可以“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提供科學思想方法”。這里的科學思想方法,體現(xiàn)在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tǒng)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方面。

例如,戰(zhàn)略思維就是立足兩個大局,善于從全局視角和長遠眼光把握事物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的方法,提供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戰(zhàn)略謀劃。歷史思維是從歷史視野和發(fā)展規(guī)律中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的視角審視問題,體現(xiàn)了以大歷史觀為基礎的強烈的歷史思維。辯證思維是將辯證法運用于科學謀劃和實踐之中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善于掌握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破與立、變與不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辯證法,提供了在矛盾縱橫交織中抓好“牛鼻子”、處理復雜問題的典范。系統(tǒng)思維是將事物結構、元素、功能作為一個整體全面分析和布局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運用系統(tǒng)科學、系統(tǒng)思維、系統(tǒng)方法研究解決問題,對如何把握事物結構要素、配套組合、協(xié)同聯(lián)動、定位定標定法提供了重要指導,并結合當今處于創(chuàng)新時代的總特征,形成了開拓創(chuàng)新、因時制宜、知難而進的創(chuàng)新思維。法治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權利和責任思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這充分體現(xiàn)了法治思維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還從把握“最好”和“最壞”的“兩點”、“量變”與“質變”的臨界點角度,提出了底線思維,還在“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的基礎上,通過精準施策、目標精準、任務精準、過程精準、用人精準的工作實踐,貫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精髓,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精準思維”。

“思維的范疇不是人的用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規(guī)律性的表現(xiàn)。”思想方法不是純粹的思維范疇,而是生動實踐的工作體現(xiàn)。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上述思維方法是圍繞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而形成的科學方法論,要深刻領會和自覺運用。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特點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問題,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問題、靈魂問題、根本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功能和價值的要害問題,更是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問題。“六個堅持”充分說明,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本質上屬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統(tǒng)一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看,經典作家雖尚未明確使用“立場觀點方法”的命題,但在論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系時,實際上蘊含了這一論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科學命題是毛澤東在1937年《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首先明確提出的。這一論斷將三個詞并列使用,是為了體現(xiàn)三者屬于總體性范疇。所謂整體性,就是指理解、把握、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必須與其他兩個方面相聯(lián)系,否則就有可能偏離甚至背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和實質。在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時,要看到以下特點。

(一)立場觀點方法的層次性

層次指不同的組成部分依次隸屬所形成的等級,其中高層次以低層次為前提。層次性揭示了物質存在的形式,也揭示了思維體系的表達樣式,即概念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立場觀點方法雖然并列使用,但畢竟屬于三個不同要素,存在明顯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層次性上。即從立場到觀點、再到方法是層層遞進的,立場是觀點和方法的基礎,觀點指導著方法。具體講,立場居首位,觀點第二位,方法第三位;立場是立足點,觀點是連接點,方法是落腳點。

從立場觀點方法的層次性出發(fā),要求在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質時,要從“六個堅持”的相互關系出發(fā),遵循“根本立場—核心觀點—重要方法”的邏輯關系。從“為了誰”的高度把握人民立場,然后分析“誰是人民、如何依靠人民”的具體觀點和準確方法,這樣才能理解立場上的“堅持人民至上”,觀點上的“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方法上的“堅持問題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九部分第一段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段中的前兩句圍繞“江山和民心”,屬于立場層面;第三、四句圍繞怎么看待“治國利民”,屬于立黨治國的觀點層面;第五句講具體怎么做,圍繞“保障改善”,屬于解決民生的方法層面。顯而易見,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一脈相承的“脈”,就是站在最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為廣大勞動人民謀福利、謀幸福。

立場觀點方法的層次性強調三者的區(qū)別,不能把立場當作觀點、把觀點當作方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奮斗目標”是立場,“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觀點,“精準扶貧、垃圾分類”是方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立場,“治理現(xiàn)代化”是觀點,“協(xié)商民主、機構改革”是方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場,“民生就是經濟”是觀點,“雙循環(huán)”“擴大內需”是方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立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觀點,“生態(tài)治理、綠色低碳”是方法。總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每一個方面,都需要從立場觀點方法的層次性中加以把握。

(二)立場觀點方法的依存性

層次性和依存性是密切聯(lián)系的。層次性講的是差異性,依存性講的是決定性。立場不正確,認識必然不會正確;而立場正確,認識不一定正確或不一定完全正確。認識不正確,方法一定不對頭;認識正確,方法也有可能不對頭。三者中最關鍵的是立場,以公正為立足點,以公正的態(tài)度觀察、處理問題就成為公正立場;以客觀為立足點,以客觀的態(tài)度觀察、處理問題就成為客觀立場。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要求首先要站穩(wěn)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站在人民大眾、科學客觀的立場,就會正確評價社會主義的價值,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就有了正確觀點的指導。如果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就會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想的社會。

立場決定觀點,但不是簡單的等于觀點。立場正確,如果觀點方法不對頭,同樣不能達到預期目標。例如,新民主主義時期,以解放人民為目的,在如何奪取政權上,還存在“農村包圍城市”和“城市中心論”的根本區(qū)別。作為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實際中以哪部分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的當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為中心?以人民的精神需求還是物質需求為中心?這些都帶來一系列觀點和方法層面的問題。如果不在方法層面實實在在解決人民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由此可見,沒有科學的方法和觀點,立場也會成為空中樓閣,這說明了立場觀點方法的反向決定關系。

明白立場觀點方法的依存性,有助于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各個論斷之間的因果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這一段話既有立場,也有觀點和方法。從宗旨看,“為人民服務”中的“人民”是一個總體性、一般性概念。如果不落實到現(xiàn)實中的“群眾”,“人民”容易成為抽象范疇。“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這一段表述在立場層面使用的是“人民”一詞,在方法層面使用的是“群眾”一詞。這樣一來,“人民”就具體化為現(xiàn)實的“群眾”,從而可以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準施策的方法。例如,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情省情縣情鄉(xiāng)情,強調“精準扶貧”“精準思維”,從而“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zhàn)……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立場觀點方法的貫通性

在依存性、層次性的基礎上,立場觀點方法還呈現(xiàn)出貫通性特點,即三者相互滲透、融合為一、相互貫通。立場作為價值導向,是觀點和方法的引路人;觀點作為認識世界的窗口,交織著立場和方法的共同因素;方法作為實踐策略,蘊含著立場與觀點的價值體系與認知結構。三者僅在于揭示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并非實質性差異,使三者相互貫通的是唯物辯證法。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一般而言,由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論等構成的辯證唯物主義,以及解釋人類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體系、精神動力、歷史主體等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這些原理既唯物又辯證,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是闡發(f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chuàng)性貢獻的根本所在。

例如,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深刻論斷,要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科學原理中找到根據(jù)。社會革命側重經濟社會層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斷適應經濟基礎,自我革命則是完善上層建筑。再如,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斗爭的重要論述,要從“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原理中找到依據(jù)。在經典作家的論述中,轉化是與斗爭性和同一性同等重要的范疇。習近平強調斗爭精神,目的是以斗爭的形式推動矛盾(例如危與機)轉化,趨利避害、轉危為機、贏得機遇,在斗爭中推動發(fā)展,在斗爭中確保安全,在安全中推動斗爭。另外,在偉大斗爭中實現(xiàn)危與機的轉化,不但要以戰(zhàn)略思維、辯證思維明方向、觀大局,更要以精準思維、底線思維把關鍵、抓具體。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民立場。可見,通過理解矛盾這把金鑰匙,發(fā)現(xiàn)“人民至上、社會革命、自我革命、偉大斗爭、辯證思維”是一個整體。這無不啟發(fā)我們要自覺掌握辯證法這一“革命的代數(shù)學”。“只有學會辯證地分析和比較從局部到全局、從眼前到長遠的發(fā)展形勢,學會辯證地認識和比較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學會辯證地思考和比較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發(fā)展經驗,才能善于把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放到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大形勢、大趨勢和歷史經驗之中去考慮、去研究,才能作出正確謀斷和決策。”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體現(xiàn)

上文論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立場觀點方法的豐富內涵和內在關系。立足“六個堅持”這一基本點,通過找到立場觀點方法的主線,可以明顯看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主要內容上、范疇關系上、重要論斷上都具有明顯的整體性。

(一)主要內容的整體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指出:“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發(fā)展。”一般而言,我們將“十個明確”作為核心要義,將“十四個堅持”作為基本方略,將“十三個方面成就”作為實踐體現(xiàn)。上述方面內涵豐富,如果僅從文字表述看,“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之間的一些內容有貌似“重復”的感覺。其實,如果找到了貫穿在這些論述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就會發(fā)現(xiàn)其內含的深層結構。

以“黨的領導”為例:“十個明確”中第一條的核心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主要從最本質特征、最大優(yōu)勢的高度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黨的領導的關系,要旨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本質上屬于價值論和立場問題。如何將之體現(xiàn)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十四個堅持”中的“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分別給出了答案,這里的“工作”“軍隊”具有明確的實踐指向,屬于觀點方法層面的表述。“十三個方面成就”中的“黨的全面領導”則是生動實踐和效果體現(xiàn)。這樣一來,“黨的領導”的全部內容就在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三個層面構成了有機整體。

由此可見,“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是一個整體。“十個明確”是理論上的回答,要明確堅持和發(fā)展的是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十四個堅持”從實踐層面回答怎樣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是講方略、辦法、路徑,回答“怎么辦”的問題;“十三個方面成就”則是實踐的印證。“十個明確”中每個“明確”之間也有整體性,第一個“明確”統(tǒng)領其他“明確”。“十四個堅持”中每個“堅持”之間、“十三個方面成就”中每個“成就”之間,以及“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之間均存在整體性。如“四個全面”始終貫徹在“五位一體”之中,是重要保障和前提條件,兩者呈現(xiàn)出體用關系。

(二)范疇關系的整體性

范疇是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概括反映,是思想的凝結。一門學科的成熟有賴于理論體系的成熟,而理論體系的成熟取決于范疇體系的成熟。在一般意義上,范疇可分為基礎范疇、核心范疇、基本范疇,類似于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即立場、觀點、方法。如果將理論體系看作一座大廈,那么基礎范疇是地基,核心范疇是支柱,基本范疇是磚瓦,共同構筑了思想大廈。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很多,包括物質、意識、聯(lián)系、運動、發(fā)展、認識、實踐、矛盾、現(xiàn)象、本質、必然、偶然、形式、內容、歸納、演繹、原因、結果……可以按位階排列,將“物質、意識”作為基礎范疇,將“聯(lián)系、運動、發(fā)展”等作為核心范疇,將“形式、內容、歸納、演繹、原因、結果”等作為基本范疇。再如儒家思想范疇體系中,“仁義禮智信”處于基礎范疇,“恭、寬、敏、惠、孝、悌、溫、良、恭、儉、讓”則屬于核心范疇。

在確定范疇的基礎上,還需要厘清范疇關系。作為一種經典的研究方法,范疇研究由來已久,不僅包括范疇歷史分析、語義語用分析,還包括范疇關系分析,分別側重概念史、內涵、體系研究。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完整體系,可以采用范疇關系分析,即按照立場觀點方法的層級,確定基礎范疇、核心范疇、基本范疇,并進一步研究這些范疇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社會主義”“人民”是立論前提,屬于基礎范疇,“民生”“法治”闡述觀點,屬于核心范疇,“斗爭精神”“精準思維”重在描述方法,屬于基本范疇。

研究范疇及其關系,必須科學提煉范疇。為此,可以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某一重點內容進行提煉。例如圍繞思想建設,可以發(fā)現(xiàn)“理想信念、初心、偉大建黨精神、歷史主動精神、民心、定力、自信、志氣、骨氣、底氣”等范疇。也可以通過語詞語法歸納,發(fā)現(xiàn)諸如“中國X、偉大X、新X、戰(zhàn)略X”為構詞方式的同類范疇。如“中國夢、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道路、中國智慧、中國形象”“新時代、新征程、新局面、新機遇、新發(fā)展格局”“偉大旗幟、偉大變革、偉大復興、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偉大建黨精神、偉大飛躍、偉大成就、偉大創(chuàng)舉、偉大奮斗”“戰(zhàn)略機遇、戰(zhàn)略布局、戰(zhàn)略方針、戰(zhàn)略步驟、戰(zhàn)略支撐、戰(zhàn)略目標、戰(zhàn)略思維、戰(zhàn)略資源、戰(zhàn)略定力、戰(zhàn)略體系、戰(zhàn)略方向、戰(zhàn)略能力”等。

這些構詞方式的系列概念,并非僅僅字面上的相似,而是蘊含一定的思維結構。比如“中國X”概念旨在闡發(fā)社會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呈現(xiàn)的中國特性和中國氣質。“偉大X”概念圍繞中華民族偉大、人民偉大、中國共產黨偉大展開,旨在彰顯兩個大局背景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客觀認知。總之,在找到這些系列范疇的基礎上,通過系統(tǒng)梳理和邏輯推理,以立場觀點方法為主線建構出范疇體系,有利于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重要論斷的整體性

如果說范疇是思維的高度凝練,判斷則是思想的具體展開。在把握范疇體系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將范疇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眾多具體論斷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論斷很多,如“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些表述言簡意賅、高屋建瓴、思想深刻,體現(xiàn)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魅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第二個答案”“歸根結底是兩個‘行’”“六個必須堅持”“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五個必由之路”“五個重大原則”,無不蘊含著新論斷。

領會這些重要論斷,要站在整體性視角,分析內在聯(lián)系。比如,“五個必由之路”是辯證的有機整體,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前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指引,堅持團結奮斗是力量之源,堅持新發(fā)展理念是強盛法寶,堅持從嚴治黨是命運保證,其中包含著立場觀點方法由高到低依次展開、相互貫通的邏輯。再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時代國家安全觀”兩個論斷也是互為前提、不可脫離的,不存在沒有國家安全的抽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和“中國國情”即“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也是統(tǒng)一的,這也導致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西方現(xiàn)代化的不同。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xiàn)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xiàn)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xiàn)代化。”

在分析一系列論斷時,更要體現(xiàn)立場觀點方法的貫通性。例如,“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注重改革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牽住牛鼻子”依次闡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兩個維護”“主心骨”“關鍵少數(shù)”依次闡述的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民生就是經濟”“增強國內大循環(huán)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依次闡述的是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總之,通過重要論斷的整體把握,找到來龍去脈,厘清前因后果,有助于發(fā)現(xiàn)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層結構和邏輯體系。

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立場觀點方法整體性的價值

研究的目的是運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統(tǒng)一的,理論武裝和實踐轉化是統(tǒng)一的。立足“六個堅持”這一基本點,從整體性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目的是把握思想精髓、提高認識水平、提升實踐偉力。

(一)提高看家本領: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世界觀是關于宇宙自身最普遍、最一般規(guī)律的學問,方法論是人們如何應用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統(tǒng)一性的體現(xiàn)。人類歷史上產生的很多學說,邏輯貌似完美,但和實踐割裂,即立場觀點方法相互分離。馬克思糾正黑格爾辯證法的“頭腳倒置”,實際上是糾正理念和現(xiàn)實的脫離,恢復了“自然界是檢驗辯證法的試金石”這一生動形式。世界觀和方法論統(tǒng)一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征,是鑒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標尺。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進程中,是否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貫穿于黨的全部歷史實踐,是掌握看家本領的關鍵。

對此,毛澤東曾生動地講:“世界本來是發(fā)展的物質世界,這是世界觀;拿了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問題、去指導革命、去做工作、去從事生產……這就是方法論。此外并沒有別的什么單獨的方法論。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手里,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也是一個東西。”鄧小平也強調:“毛澤東同志歷來堅持要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歷來是按照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講問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中,實現(xiàn)了觀察形勢、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決問題的貫通。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此,要從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中,掌握精神實質,將之真正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實現(xiàn)真理與價值、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二)增強政治意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的統(tǒng)一

整體性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我們提高政治意識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作為政治主體所具有的政治認知、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信仰,政治意識與世界觀、方法論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政治意識意味著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正確的政治思想、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鑒別力。如果沒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作為支撐,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政治判斷力、深刻的政治領悟力、堅決的政治執(zhí)行力。

政治判斷力是價值判斷、真理判斷的統(tǒng)一。在黨的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在生死攸關的重大歷史關頭的抉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包含著許多立足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其中不僅包括“兩個大局”的時代判斷、“三個前所未有”的總體判斷,而且包含著面臨形勢和存在問題的判斷。“十年前,我們面對的形勢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xiàn)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由此做出了“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立場判斷和行動選擇。可以說,沒有正確的立場,沒有“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就不可能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

政治領悟力是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的統(tǒng)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要學會運用觀點領悟中央精神、分析形勢、推動工作。習近平提出了新時代領導干部的八種能力,包括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chuàng)新本領、科學發(fā)展本領、依法執(zhí)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都必須以政治領悟力為前提。只有悉心領悟,才能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相統(tǒng)一,而“做到這一點,就要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深入領悟和準確把握”。這是對是否真正講政治、真正具備了政治領悟力的考驗與檢驗。

政治執(zhí)行力是實踐能力、工作方法的統(tǒng)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落腳點是真抓實干,以昂揚姿態(tài)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新時代十年來采取的一系列戰(zhàn)略性舉措,推進的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xiàn)的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的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都是在經受住各種風險、挑戰(zhàn)、考驗中干出來的。我們要深刻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折不扣、對標對表、知行合一,做到立場觀點方法的統(tǒng)一。

(三)彰顯實踐偉力:學懂、弄通、做實的統(tǒng)一

整體性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于我們領悟思想真諦、展現(xiàn)實踐偉力意義非凡。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首要觀點。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是因為其理論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對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新時代的偉大變革是最好的證明。從實踐這一基點出發(fā),我們要切實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上下功夫。

學懂首先是要學懂立場。立場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會左右搖擺、消極后退、理想缺失、信念動搖。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一般性的知識掌握,是提升境界、修心鑄魂的過程。學習的訣竅是找到立場,學懂的標準是轉化立場。只懂了文本的含義,沒有內化為正確立場,不叫真正學懂。“有了堅定的立場,才能掌握這個方法。如果盡是為個人打算,一輩子也掌握不了這個方法。”解決立場問題要經過長期的努力。因此,我們要在學習中始終緊扣“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主題,在價值分析中發(fā)現(xiàn)立場原則,在把握規(guī)律中尋找立場,找準政治立場、公正立場、客觀立場、真理立場、科學立場、中國立場,與功利立場、自利立場、抽象立場劃開界限,然后才能在實際工作中站穩(wěn)意識形態(tài)立場、中華文化立場、教育教學立場、經濟改革立場、社會服務立場等。

弄通的核心是要弄通原理。毛澤東曾指出:“真理只有一個。”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原理,要緊緊抓住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fā)展觀、矛盾觀等哲學觀點,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掌握在深化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上取得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把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結合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貫通起來,然后再不斷細化和厘清思維。例如,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論,要從社會革命的歷史、理論、實踐視角,弄通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改革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的辯證關系。

做實的關鍵是要有問題導向。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首先要明白如何“做”,然后才能“實”,這是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需要注意的一個方法論問題。實際上,辯證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區(qū)別就是有沒有建立在問題意識上的主觀能動性。做實就是求真務實,“求真”和“務實”指以認識規(guī)律求得真知、真抓實干獲得實效,少做與問題關聯(lián)不大、不做與問題無關的無用功。實踐告訴我們,有沒有求真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方法,對于我們事業(yè)的成敗、工作的成效關系極大。如果方法不對頭,那就很容易給工作帶來損失。求真務實的關鍵就是始終以問題為導向。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也就是說,導向不是抽象的,我們要密切關注老百姓關心什么、認同什么、憂慮什么、期盼什么,以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牢牢把握“六個堅持”基本點,掌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問題的銳利武器。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刊發(fā)于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來源:交大新聞網

Copyright ? 2008-2025 【團結奮斗二十大】馬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立場觀點方法的整體性-學習園地-西安交通大學蘇州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 .
備案號:蘇ICP備19050084號-1 . 蘇公網安備320590020064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