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發展紀實
時間:2022-09-26 09:45:24 閱讀量:3502
開放合作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十年來,教育部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教育現代化,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國際國內重大場合宣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飽含深情給海外學子、留學歸國人員、在華外國留學生、外國中小學生回信,為教育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這十年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不斷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提升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水平,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親和力不斷增強。
教育對外開放總體布局不斷優化
7月13日,2022西安交通大學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夏令營開營,吸引了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越南、日本等45個國家121所學校的近300名中外學子參加。為期7天的活動為全球學子打造了前沿科技、中國文化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沉浸式學習和開放互動的交流體驗平臺。
“幾年的留學生涯讓我學會了勇于嘗試與突破自我,更學會了主動交流與迎接挑戰。”西安交通大學俄羅斯籍學生林娜表示,在這次夏令營中感受到了包容互鑒的絲路精神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為深入落實“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西安交通大學首倡發起“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60余所高校積極加入,為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學間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等交流合作作出了貢獻。
如今,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總體布局不斷優化,教育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同181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建設了23個“魯班工坊”,啟動了海外中國學校建設試點,成立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啟動了“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深化了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點面結合的區域教育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文章節選于2022年9月23日中國教育報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