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學成功舉辦“教育學術論壇”
時間:2007-05-28 00:00:00 閱讀量:4769
西交利物浦大學一周年慶典暨“教育國際化學術論壇”于5月25日在該校成功舉辦。西交利物浦大學常務副校長宋永華院士主持了開幕式。本次論壇分為三個部分。論壇上中外專家匯聚、教育精英云集。中英兩國政府教育部的領導、中英兩國大學和中學的知名校長、學者及知名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中外教育合作領域最關注的焦點話題,研究國際教育領域的新觀念、新動向。
第一部分的“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論壇”上,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Kelvin Everest教授、北師大黨委書記劉川生教授、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教授、西交大副校長席酉民教授等以開闊的眼光和新銳的思維,向蘇州傳達了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最新思考和觀點。
觀點之一:全球高等教育的三個趨勢
首先開講的英國利物浦大學Kelvin Everest教授提出:當今高等教育在全球有3個趨勢。首先,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正在全球擴大,在發展中國家放量尤快,不久的將來,10億人口中有80%的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對此,來自北師大的劉川生教授深有同感。她說,根據亞洲協會預測,全世界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從2000年的9700萬在校生,將增加到2025年的2億6千萬,在2005年世界大學生已達到1.22億。
Kelvin Everest教授認定的第二個趨勢是政府對公共教育的投入比例正在減少,越來越多的學生或家長開始為高等教育掏錢。最后一個趨勢,就是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即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這個時代的出現使高校對于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振興城市經濟已離不開高校,因此,高校必須“胸懷全球”,投入經濟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人才,開展科研活動。
觀點之二:辦大學要有地球觀
在昨天的論壇上,專家都認為全球化首先發生在經濟領域,隨后就進入教育、文化、政治、法律、技術、環境等各個層面,極大地影響著世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活和學習方式。要讓今天的人們更好地應對全球化,辦大學就必須像西交利物浦大學一樣,樹立全球化的概念,讓大學融入國際化的體系之中,建立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
教育國際化是與經濟全球化伴隨共生的一種客觀趨勢,對于學校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是實現“教育創新”的需要,也是加速發展民族教育的需要。樹立全球意識后,現代大學可在科學研究、人員交流、知識共享、跨國聯合辦學等方面增進國際合作,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知識、信息和資源的交流,在國際范圍內,不斷拓展社會服務和提升服務能力。對此,劉川生教授補充指出,事實上,境外辦學、合作辦學已不僅是西方大國的教育國際化策略,也是東方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的必然選擇。據她介紹,2003年,中國和西方高等教育機構聯合培養的學位項目達720個,到2006年4月,增加到了1100個。
觀點之三:跨國學生越來越多
演講中,劉川生教授指出,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留學生教育蓬勃發展,學生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動,改變了各國高校學生的傳統結構。2003年,全世界留學生總量250萬,2005年,全球留學生總量跳到了305萬,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800萬留學生。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
面對滾滾而來的跨國上學潮流,Kelvin Everest教授提出了跨國學科交流、學分轉換的概念。雖然這種交流和轉換已在國際上出現,但卻是不充分的。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不同的國家往往具有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機制,這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瓶頸。要破除這一關,Kelvin Everest教授的觀點是讓體制、機制,還有各校的教育框架“足夠地靈活”。西交大副校長席酉民認為,新形勢下高校必須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質量監控和管理上不斷有新的探索,并要求大學教育和管理的全方位國際化。
第二部分的“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中英兩國中學教育改革論壇”上,來自利物浦Calday Grange Grammar School校長Andrew Hall先生、利物浦The Belvedere School副校長Alison Sherman女士、江蘇省蘇州中學副校長戴永先生、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佩東女士等紛紛發言,把他們對國際化的課程設置、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管理模式,中國教育面向世界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面貌,教育向國際化、現代化道路發展的新走向等問題的觀點和看法與大家交流分享,探討兩國中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第三部分的“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改革論壇”上,西交利物浦大學英語語言中心主任Steve Jeaco、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考試中心Ewan Davies先生、中國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委員會主任金艷教授、華師附中國際基礎課程中心學術校長Donal Crawford先生、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應婭舒教授等把各自了解的最前沿、最權威的中外英語教學的理念與資訊帶給了大家,并對當前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